协会章程
组织架构
管辖寺院
松寺动态
晚霞工程
西林论坛
返回首页
 
 
 
 
网站首页 >> 资庆寺/天马山圆智寺 >> 正文
 
资庆寺/天马山圆智寺
 

 

资庆寺

资庆寺,位于松江区九亭镇北场姚北路33号,原名资庆庵,俗称九里庵。据《九亭志》载:相传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(1265-1274),由高僧法耸所建。因庵建于松江府蒲溪之阳,又东临小涞,西傍蟠溪(盘龙塘),水陆交通两便,香客商旅与日俱增,为方便行人歇足,即于庵南蒲溪岸口建一凉亭,从七宝至泗泾约十八里,折半而成九里,亭建于此,此亭就名九里亭,庵也俗称九里庵,也即资庆庵。是九亭地区佛教十分兴旺的寺院。被誉称“佛寺广大”,殿宇有数十间。庵内原有名人题书墨迹。明董其昌题横额“花雨缤纷”,清末状元陆润庠题“佛寺广大”匾额。还有张季直等人题有匾额。庵施善数乡,影响较广。后因清军镇压太平军之战及日本侵略时日机轰炸,放火焚烧,九里庵日衰一日。解放初,只存陈旧屋宇数间。后被拆毁,有雕纹断石沉于庵前蒲汇塘底。

2005年,根据《宗教事务条例》有关规定和上海市民宗委关于设立宗教固定处所试点工作意见,松江区民宗办在九亭镇依法取缔拆除了兴联、金吴、朱泾浜、小寅、朱龙等五个村中原在老庙基础上搭建的六处小庙,于九亭镇北场,设立了九亭佛教固定处所。为了加强对寺院的规范化管理,20068月,区民宗办、区佛教协会委派区佛教协会副秘书长、西林禅寺知客能慈法师到资庆寺主持日常管理工作。

20081月,根据《九亭志》所载,征求有关学者意见,为延续九亭地区佛教文化传承,经上海市民宗委批准注册,更名为“上海市松江区九亭资庆寺”。现占地面积约15亩,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。在区民宗办、区佛协的领导下,在九亭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资庆寺的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伽蓝殿的第一期工程开始建设,历经数年,资庆寺初见端倪,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伽蓝殿等主体工程竣工,殿内佛像庄严,寺内环境清静,因缘殊胜,于200810月,隆重举行了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像开光庆典。

201111月,经区、镇各级领导批准,启动了西厢房、山门、钟楼、鼓楼和客堂、斋堂、接待室、客房的第二期建设工程,同时增建了石牌楼、碑廊等。

历经三年的努力,工程竣工,并对停车场及寺院内外环境进行了整理改造,于201410月,隆重举行了首届众姓万缘水陆法会。

为规范管理,根据区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和区佛协的指导,寺院建立了人事、财会、学习、消防、卫生、治安、档案等各项管理制度。注重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,普及宗教法律知识,强化法治管理,依法治教;圆满完成了财务管理电算化及教职人员备案两个专项工作,使人事、财务管理更加规范、民主、透明;积极参与抗震救灾、帮困济贫、敬老爱老等各项社会慈善事业;以文化兴教、文化兴寺为要务,积极参与讲经讲道、文化交流等活动,弘扬佛教文化;完善整理了寺院档案。寺院本着传承佛教文化、感恩服务社会的基本定位,结合本寺实际情况,首先着重加强内部管理,内强素质,注重学修并重,努力提高僧人文化道德素养,坚持爱国爱教,遵纪守法,以戒为师,严持律仪;外塑形象,加强教风建设,,强化正信、正知、正见、正行,僧人们僧装整洁,具足威仪。以寺为家,心系寺院,爱护常住,慈悲感恩。积极参与上海市文明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。201511月,被评为上海市“三星级”文明和谐寺观教堂。

圆智教寺

圆智教寺,位于松江天马山。昔日山多琳宫梵宇,每逢三月,松郡城乡佛教信徒有前往杭州、普陀进香之习俗,回归后必诣天马山寺庙进香,叫:烧回头香。所以天马山寺庙香火特盛,故松江人俗称烧香山 据南宋纂撰的《云间志》记载:圆智寺在干山,旧名禅居。按宗毅寺记:唐大中十三年(859年)建之于邑之西南二里;后晋天福(936~943年)中,水坏寺基,始迁于干山(天马山、寺址在东南山麓)。北宋太平兴国(976~983年)中,都水使钱绰始建造堂宇。有僧喜蟾入天台韶国师室,来往此寺,人多归之,精舍始全备。朝廷赐蟾师号曰崇惠明教。北宋治平(1064~1067年)中,赐今额。为松江著名的古寺之一。北宋时寺已粗具规模。

熙宁十年(1077年)以太常奉礼郎摄华亭县的沈辽《题干山圆智寺》诗,诗曰:海天寥寥禾黍秋,人籁已息烟露收。数声鹤唳草堂静,何苦更向咸阳游。

北宋元丰二年(1079年)横云里人许文全任华亭令,建中阳塔。淳佑五年(1245年)释墨庆出资对圆智寺大加修葺。成书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)的《干山志》记载了崇祯三年(1630)护珠塔的一次大规模重修。当人们打开塔刹天宫第一层时,发现一座精致的金塔,正面镌建塔规制,反面列举周文达官爵、姓氏,并建造岁月;在第二层有一枚光彩眩目的玉瓶,众人将玉瓶之物倾泄到圆盘,盘当即被冲碎,这神奇的宝贝就是传说中的五色佛舍利;而在两层中间嵌有周文达的《建塔石刻记》。更神奇的是,第二年重修落成时,宝塔佛光闪耀,又有白色云带横亘天际,宛如玉虹。当时的松江名人董其昌、陈继儒不仅见证了这一奇观,而且题诗留念,后者还特地撰写《修宝光塔疏》以纪其盛。周文达撰《建塔石刻记》的全文保存下来,记录了周氏定居天马山和建塔的缘起:建炎元年(1127),周文达护驾南渡有功,宋高宗赐以银甲,又奉命招抚两浙秀州路,因此自称“御前银甲将军招抚两浙秀州路招抚使”。考虑到南宋定都临安,两浙秀州路正是京畿要地,可见高宗对周文达的宠信。当时秀州辖嘉兴、海宁、崇德、华亭四县,周文达择居华亭。绍兴七年(1137),高宗又将西域所献五色佛舍利各一枚赐予周文达,以“殊异之珍,劫烧之火不能焦,金刚之杵不能坏”的舍利子,勉励周文达“宣力王家,一心坚固,常同此舍利”。绍兴二十七年(1157),他在山上建家庙一座,恭藏高宗所赐银甲;同时建七级宝塔,奉五色佛舍利,以报答君恩,祈国运永昌。

因所藏舍利奇珍时现宝光,而得名宝光塔,又称护珠宝光塔。淳佑五年(1245年)释墨庆出资对圆智寺大加修葺。大德八年(1304年)宣抚使周显在护珠塔之上修建了东岳行宫,其西有地藏殿,归属圆智寺。成化年间(1465~1487年)在顶峰修建了上峰寺,寺内供有饰金铜铸观音像,重3600斤,天马乡民对观音像非常敬重,至今还流传着下面一首谣谚:天马穷,天马穷,尚有三千六百斤铜。明万历(1573~1620年)中,太仆林景旸[林系隆庆二年(1568年)戊辰科进士,累官至太仆寺卿],重修圆智寺,有梵香潮音、双松云泉、松月诸堂,使圆智寺更具规模,宏大壮丽。清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在上峰寺东南隅添建了摩云阁,崇伟壮丽,此外尚有三清殿、祖师殿等建筑,半山腰建有斗姥阁等。乾隆三十七年里人将东岳行宫改奉东岳掌刑之神杨侯(松江人称杨老爷),庙名改称酆都杨侯庙,并建了西庑山门。上面这些寺庙殿阁建筑各有自己的庙名称号,但一般均隶属于圆智寺的范畴。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,圆智寺遭到严重破坏,一座庞大的寺庙建筑群至解放前夕仅存寺房三埭,破败的僧舍20多间。上峰寺内3600斤重的一尊饰金铜铸观音像被劫往日本,至今下落不明。同时还把佛殿道观内的铜锣器皿砸碎运走。为了掩饰盗窃罪责,日寇又纵火,把不少殿堂烧毁。

   20141015日经松江区民宗办批准成立上海松江区天马山圆智寺筹备小组,由明智法师主持筹备复建圆智寺事宜。于20157月在佘山镇丁长璐6号设立圆智寺筹备办公室,复建各项事宜全面推进;20181020在圆智寺复建地址天马东街6号举办了庄严盛大的奠基仪式。202069日天马山上佛教固定处所变更负责人为明智法师,交由圆智寺筹备小组合并管理。圆智寺规划以唐宋的建筑风格,筹划建设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法堂、钟楼、鼓楼、梵音阁等建筑,总占地面积8328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10000平米。


<<上一页*          *下一页>>

添加时间: 2017/12/7 17:23:21 访问次数:
 
打印此页】 【顶部】【关闭